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中華百科全書●哲學●本心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楊籍富    時間: 2012-12-1 23:07
標題: 【中華百科全書●哲學●本心】

中華百科全書●哲學●本心

 

本心一詞,出自孟子告子篇:「此之謂失其本心。」

 

所說本心,即是人的本來的、原初的心。

 

依孟子,人的本心,便是道德價值的根源,本心自身便是善的。

 

從人的有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等心的呈現,孟子肯定仁義禮智等道德的理,都是本心自發出來的,種種道德的理,本來便內在於本心中,只要本心呈現,仁義禮智等理亦必同時呈現。

 

即是說,仁義禮智是人先天固有的,而不是經過後天的學習得來的。

 

由於本心本具仁義禮智,所以只要人願意,肯去實踐仁義,便一定能做到,所以孟子說:「求則得之。」

 

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人,使人不呈現本心的;

 

而且,當人的惻隱、羞惡等心呈現時,是完全沒有夾雜有私利的動機在內的,所以,本心是自由的,不受任何的外在的力量、環境,及私欲所影響。

 

又因本心呈現,便是仁義禮智等理的呈現;

 

即道德的理,是本心所自己給出來的,所以本心亦是自律的。

 

孟子所說的本心的意義,相當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「善的意志」。

 

後來南宋的陸九淵說「心即理」、「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」,及明代的王守仁所說的「致良知」、「良知即是天理」,便是孟子本心之學的承繼和發揮。

 

(楊祖漢)

 

引用: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43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clients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