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華百科全書●俄文●蘇聯外交關係】 西元一九一七年,布爾什維克(Bolsheviki)以和平為號召推翻臨時政府。
成立蘇維埃(Soviet)政權,立即呼籲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國停戰媾和。
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,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-里托夫斯克條約(TreatyofBrest-Litorsk),俄國失去包括波羅的海各省及烏克蘭在內的西部巨大領土,惟俄國得釋戰爭重負。
戰後為打破國際孤立狀態,蘇俄於一九二一年三月十六日,與英國簽訂貿易協定,繼之與挪、奧、義、德締結類似協定。
一九二二年四月十六日,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齊采林(GeorgeV.Chicherin)與德外長拉森腦(Rathenau)會於拉帕羅,有名的拉帕羅條約(TreatyofRapallo)即告成立。
此乃利用國際矛盾,逐步進入國際社會。
一九二○至一九二五年間,世界列強除美國外,均承認蘇聯政府。
然二○年代蘇聯對外活動主要著重在亞洲。
一九二二年,蘇聯先後與土耳其、波斯及阿富汗簽訂友好條約,以增強其在亞洲之影響力。
在歐洲,一九二六年,蘇聯以財政援助英國礦工工會,招致英國於一九二七年對蘇斷交,惟兩年後英國工黨政府成立,又與蘇復交。
早在一九二二年,墨索里尼(BenitoMussolini)即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(Fascisti)的統治。
一九三一年,日本侵略中國東北,一九三三年一月,希特勒(AdolfHitler)發動德國政變,不僅蘇聯感受威脅,各國共黨也遭受打擊而日趨式微。
其時,美國已與蘇聯建交(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六日)。
蘇聯於一九三四年九月,加入其一向抨擊的國際聯盟,此外,蘇聯已與立陶宛、芬蘭、波蘭、拉脫維亞、愛沙尼亞簽有互不侵犯條約。
一九三五年,又先後與法國、捷克簽訂互助條約。
同年七、八月間,共產國際(CommunistInternational)第七次大會,配合蘇聯外交政策,通過統一戰線(UnitedFront)策略,要求各國共黨與一般群眾及社會民主黨聯合對抗法西斯。
蘇聯曾以戰車、飛機及技術人員援助西班牙左翼政府,各國共黨多人參加西班牙內戰以反對佛朗哥(FranciscoFranco),結果失敗。
一九三八年九月,慕尼黑(Munich)協定簽字,西方對希特勒讓步,蘇聯則認為其對法國與捷克之義務業已解除。
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,德蘇互不侵犯協定成立,蘇聯外交政策作一百八十度之大轉變,各國共黨也奉命停止反抗希特勒。
同年九月十七日,蘇軍進入波蘭,與德國瓜分波蘭領土。
一九四○牢三月,蘇聯進軍芬蘭。
割占其領土。
同年夏,蘇聯完成對波羅的海國家之合併,並迫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(Bessarabia)及北布柯維納(Bukovina)。
一九四一年四月,蘇聯與日本簽訂中立協定。
同年六月二十二日,德國對蘇開戰,義大利亦對蘇宣戰,因有蘇日中立協定在,蘇聯得避免兩面作戰。
德蘇戰爭初期,蘇聯節節失利。
其後,蘇聯一方面接受美、英援助,一方面呼籲盟國開闢第二戰場,同時命令各國共黨組織抗德統一戰線,嗣為爭取西方援助,於一九四三年六月十日,解散共產國際,惟史達林(JosephV.Stalin)仍可有效控制國際共黨。
一九四四年夏,盟軍在歐陸節節勝利,蘇聯在東線取得波蘭、匈牙利。
為商談戰後歐洲的處理及對日作戰問題,美、英、蘇三國領袖於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舉行雅爾達會議(YaltaConference)。
關於波蘭問題,蘇聯主張波蘭東部地區歸蘇聯,而波蘭由東普魯士取得賠償,並依照蘇聯提出的方式,由美、英、蘇三國委員會監督成立波蘭民族聯合政府。
關於日本問題,蘇聯以恢復一九○五年日俄戰爭後,俄國在遠東損失的權益為要求,答應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內加入對日作戰。
雅爾達密約使戰後東歐各國經聯合政府階段完成赤化。
在東方則犧牲中華民國東北權益,使千島群島南部日本領土色丹(Shikotan)、齒舞(Habomai)、國後(Kunashiri)、擇捉(Etorofu)落入蘇聯之手。
戰後史達林推行擴張政策,引起東西冷戰。
一九四八年三月,封鎖柏林,一九五○年六月,支使北韓南侵,然遇西方抵抗。
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,史達林死亡,蘇聯改採和平攻勢下,韓戰亦告停火。
黑魯曉夫(NikitaS.Khrushchev)時代,蘇聯發展核子武器而避免核子戰爭,提倡和平共處,此亦為中蘇共黨分裂因素之一,迄今雙方關係仍相當惡化。
後布里茲涅夫(LeonidI.Brezhnev)取代黑魯曉夫,並未放棄和平共處政策,進入七○年代,西方進行低盪(Detente),布里茲涅夫也倡言緩和。
不過,蘇聯之所謂緩和,係指雙邊關係,藉和平環境進行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建設。
但緩和並不妨害社會變革,即仍支持西方國家的內部革命。
緩和也不妨害民族解放,蘇聯仍然支持民族解放運動。
又倡言緩和物資化,希望引進西方資金、技術與物資,挽救其國內的經濟困雞。
一九七五年四月中南半島赤化後,蘇聯繼續在亞、非地區積極擴張勢力,自一九七一年八月與印度簽訂二十年友好合作條約,迄一九八一年五月與剛果簽訂同類條約,合計蘇聯已與亞、非十一個國家簽署友好合作條約,在戰略要地、資源及能源產地布置棋子,使西方國家深感不安。
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,蘇聯進兵阿富汗,低盪即宣告死亡。
波蘭軍管實施後,東西關係更為僵化。
現蘇聯曾擬以天然氣供應歐洲七國,藉以分化美國與西歐國家關係,癱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。
布里茲涅夫且於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在搭什干(Tashkent)發表談話,對中共與日本發動和平攻勢,然各方反應謹慎,北平與莫斯科關係縱有微妙變化,戲劇性轉變亦頗不容易。
故當前蘇聯對外關係相當僵化。
(尹慶耀)
引用:http://ap6.pccu.edu.tw/Encyclopedia/data.asp?id=4848 |